兩會熱議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打通大宗商品堵點卡點,暢通經濟循環
兩會熱議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打通大宗商品堵點卡點,暢通經濟循環
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,我國將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。今年兩會期間,這一話題成為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焦點……
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祖國大地處處是生機。廣州、深圳、珠海通過降低準入門檻,讓技術創新奔涌成潮:順豐無人機航空運營、美團無人機配送航線等試點開通,京東無人機物流配送業務完成升級;國內首個全產業鏈的商業航天基地于廣州南沙區建成,許多關鍵技術被攻克,于民營企業而言,九天攬月不再是夢。在杭州,有效打通稅務、通關、外匯等監管環節堵點,為跨境電商打造便利的發展環境;在湖北,積極推行“智慧口岸”試點建設,“鐵水公”等多式聯運架起了通途,讓企業更快響應市場需求,贏得更多發展機會;在石家莊,創新推出“跨區域協同服務”,稅費事項實現線上、線下全市通辦,打通了政府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,真正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。另外,包括京滬浙閩粵等在內的全國9個地區被設立為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地區,推動相關地區在法規制定、標準認證銜接等方面深度融合。
暢通大宗商品雙循環
打通大宗商品流通渠道,通過消除區域壁壘和優化資源配置,可以強化國內大循環效率并提升國際資源吸引力,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基礎支撐,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協同發展。
然而,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,國際貿易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,在傳統跨境貿易結算體系中,匯率波動等問題日益突出。這種局限性特別是在大宗商品交易中更加明顯,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匯率風險和成本壓力。
在今年全國兩會上,全國政協委員、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建議,建設數字化跨境易貨平臺,利用新型易貨貿易的創新模式,促進人民幣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使用,同時推動中國產能“走出去”,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。
數字化跨境易貨平臺通過商品與服務的直接交換,打破了傳統貨幣結算方式中的匯率波動等制約。平臺利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技術,實現交易的透明、安全和高效,解決傳統跨境支付體系中的諸多問題。
因此,林龍安建議支持相關行業商會等國際貿易服務平臺在香港設立“國際易貨中心”,在前海自貿區設立“深港國際易貨數字化服務平臺”,通過深港兩地優勢的結合,打造全國自貿區與國際貿易合作的示范模式。并在香港與內地產業帶城市之間開通雙向易貨機制,打通內地與國際市場之間的貿易結算通道。借助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樞紐的優勢,推動跨境易貨結算平臺的示范建設。為大宗商品和中國產能“走出去”提供新的結算解決方案,同時提升人民幣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中的話語權。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,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和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。此舉能夠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,暢通大宗商品雙循環。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、寧波市政府黨組成員葉苗向大會提交了《關于支持寧波加快建設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的建議》。
“寧波資源儲備設施齊備、貿易總量保持領先、產業基礎支撐有力,建設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具有基礎優勢。”葉苗認為,支持寧波加快建設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,有利于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,是深化制度型開放前沿陣地的擔當需要,更是提升“一流強港”硬核實力的發展需要。對此,她提出了兩點具體建議:一是在寧波片區探索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上給予支持。二是在提升寧波舟山港國際航運全球競爭力上給予政策支持。
六六倉集團圍繞大宗商品全產業鏈,積極融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,通過構建供應鏈全要素數字化體系、貿港航供應鏈服務體系、數字金融監管倉、大宗商品交易區塊鏈技術與倉單認證服務等創新體系,全面賦能大宗商品產業和工業小鎮建設。集團業務體系涵蓋大宗商品儲運基地、大宗商品加工基地、大宗商品貿易中心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以及大宗商品綜合服務基地、平急兩用城郊大倉等多個領域,形成了完整的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。這一體系不僅覆蓋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各個環節,還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了交易流程的智能化與自動化,極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,降低了交易成本。
打破產業發展的堵點
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,就是要打破制約產業發展的堵點、卡點,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,促進資源要素在全國范圍內高效配置,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。
從一組數據的全景來看,在我國,平均每天約有1.58億噸貨物通過民航、鐵路、公路、港口等運輸方式完成周轉,5.3億件快遞包裹被精準高效地投送到買家手中,2.4萬戶新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,36.14萬入境游客開啟“多彩中國行”……這些矚目的數字,不僅見證了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,更彰顯了超大規模市場的獨特優勢。但也應清醒看到,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了亮眼、不凡成績的同時,一些掣肘因素依然存在。數據顯示,202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.1%,雖比上年下降0.3個百分點,但與一些發達國家9.0%左右的水平相比,仍然偏高;各地通過比拼優惠政策搞“政策洼地”的現象時有發生,由此滋生的“內卷式競爭”“內耗式博弈”導致市場分割、要素流通不暢,招投標中的隱性壁壘也讓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很難分得“一杯羹”。最典型的是電商領域,“盲目逐底”“自動跟價”催生“僅退款”“薅羊毛”等灰黑產業鏈,不僅壓低了利潤,更反噬了質量,甚至威脅產業鏈、供應鏈安全。一些規則不透明、市場流通監管環節較多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競爭的公平性。從經濟學角度分析,即使規模有了,但如果沒有完善的市場機制配套,就無法實現帕累托改進,而將是零和博弈,顯然不具有效率,更談不上質優。
“經過前期建設,全國統一大市場所面臨的關鍵堵點、難點更加明確,重點也更清晰。”全國政協委員、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韓民春說,針對這些難啃的骨頭,我們要向效率要答案,由融合破難題, 最關鍵的是要明確各地區、各部門的權力邊界和行為底線,既要放得活、也要管得好。
韓民春分析說, 要從四個方面“亮劍”。一是在維護市場統一性和競爭公平性上,引導各地從政策洼地向比拼營商環境轉變,加強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建設,加強知識產權保護,健全新經濟新業態監管制度和信用監管機制,推進跨部門跨區域聯動執法;二是在優化要素市場配置上,要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,發展全國統一的勞動力、資本、技術和數據市場等,通過區域合作等方式加速融合;三是在推進流通體系的現代化上,加快物聯網建設,實施流通基礎設施改造升級,提升貨物倉儲、周轉、配載效率,打通“公轉鐵”、內河航運、多式聯運、國際物流等堵點卡點,優化運輸結構;四是在制度約束上,對市場干預行為劃紅線,建立線索問題舉報處置機制,優化政府績效考核相關評價指標,更好反映不同地區統一大市場建設成效。
效率是衡量市場作用的重要標尺,從全局著眼,融合互通,就能找到最優解。韓民春認為,重點還是要找準自身定位,深化區域分工,優勢互補,減少重復引進和建設,避免“一哄而上”“一哄而散”。
展望2025年,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將加速從“破壁壘”向“提效能”轉型,依托區域特色產業鏈、數字技術賦能和新興消費場景,推動國內市場超大規模優勢與國際資源吸引力“雙升級”。
信息參考來源:大宗傳媒、中國信息報等,由六六倉集團整理發布,如需轉載或復制本文,請注明來源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
2024-09-26
2024-07-30
2024-07-29
2024-07-18
2024-07-09
2024-07-03
2024-07-01
2024-07-01
2024-06-27
2024-06-26